中世纪时,欧洲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。中世纪早期,北欧造船最具特色。北欧水域辽阔,居民长期建造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。考古学家在丹麦发现了许多青铜时代船只的照片。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,有的刻在武器上,甚至刻在男人的剃刀上。画中,船的船身很长,船头很高,类似天鹅的脖子,上面刻着各种动物的头像,船的中央竖立着一棵树。
细长的船体,42英尺长,结构精巧,就像一艘比赛快艇。每块木板都很窄,不需要钉在一起,而是先缝合,然后绑在骨架上。中世纪早期,北欧船舶有了一些新的发展。1863年,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。其中一个在石勒苏益格的博物馆里,船长超过60英尺。这艘船表现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:1 .船板的“Clinkerbuilt”法,即船板重叠,而地面的海船 ship是“cravelbuilt”,船板拼接平整,所以表面光滑。
防锈。防止海洋生物过度生长。将船底涂成红漆,不仅有利于防锈,防止海洋生物过度生长,而且醒目的红色有利于附近船只注意到该船,提高交通安全。船舶底漆一般是指涂在船舶轻水线以下,长期浸没在水下船底的一种油漆。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颜料。在船的材料从木材到钢材再到其他新材料的过渡过程中,底漆也略有不同。一般现在比较常见的船还是两层漆,一层防锈,一层防污。
你知道甲午战争中国是怎么战败的吗?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。战争刚爆发,清政府就占据了主动权,伤亡只有300人,而日军是上万人。由此可知,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。但最终结局是惨败,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一下子,清朝不仅损失了十年税收,还损失了不少主权。
那么如果甲午战争胜利了,清政府还有机会强国吗?历史会被改写吗?中日第一次战争是在1894年,恰好是甲午战争,所以中日黄海海战被称为甲午战争。1868年,日本选择了明治维新,整个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,这个时候,清政府也没闲着。李鸿章的大臣们认为采用了洋人的军事政策和战略方针,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,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,出现了一个“同治中兴”的“盛世”。慈禧太后以为中国强大了,得意忘形。